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复杂系统理论
电子邮箱:cbyang@mail.ccnu.edu.cn
电话: (086)027-67867737(办)
男,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位阶段经历:
1999年6月,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
1994年6月,理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
科研活动: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多粒子产生机制及涨落与关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多自由度开放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现象;
界面生长过程中的标度性;
经济现象中的涨落与标度性。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一个,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软产生的模型研究 (0311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四个,LHC能区铅-铅碰撞中夸克物质与喷注相互作用的唯象研究 (11075061);强子化动力学与LHC能区铅-铅碰撞中粒子产生 (10775057);超高能碰撞中强子化的夸克再结合机制 (10475032);夸克-强子相变中起伏与关联的模型研究 (10075035);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夸克物质的集体行为与硬探针信号;
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一个,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相变与涨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从92年起参加过六个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
国外研究经历:
2007年9月–2007年12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7年2月–2007年4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6年8月,挪威Bergen大学短期访问(1月) 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5年9月–2005年12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3年11月–2004年8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2年8月–2003年1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2年1月–2002年5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2001年4月–2001年8月,美国Oregon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1999年10月–2001年2月,德国慕尼黑, 马克 -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洪堡基金研究学者,参加NA49国际合作组相对论性铅-铅碰撞实验数据分析研究;
1998年10月–1999年元月,德国柏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德国科学基金会 (DFG)资助,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1997年9月–1998年8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匈牙利科学院 KFKI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所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从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研究。
获奖情况:
2012年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2009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2004年11月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提名奖一等奖;
2003年5月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1年12月获湖北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2000年10月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9年6月获湖北省高工委和省教委“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奖”。
社会兼职:
湖北省核学会副秘书长;
湖北省核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